栏目背景图
胡振棟 | 王永紅:土家山寨“最美文化人”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1-12-22 10:53:04    文字:【】【】【
摘要:老讀者、老訂戶、老通訊員——王永紅以「三老」身份結緣《中國文化報》30多年,在基層文化單位辛勤耕耘一輩子。
 作 者 簡 介  
 
     胡振棟,湖北長陽人,新聞愛好者,文學門外漢。種過田,當過兵,在國企、黨政機關、文化單位和國有商業銀行從事過管理工作。有3000餘篇新聞紀實等作品被《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金融時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三峽日報》《三峽晚報》《故事會》《讀者.原創版》《知音.打工》《中國故事》《名人傳記》,人民網、新華網和《文旅中國》等各級報刊台網端全媒體採用。

       其中,從1998年農村合作醫療尚處低谷時,就開始思考並追蹤報道「中國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與之無話不談,成為忘年之交。10餘年共刊發各類合作醫療文章500多篇,成為央視、鳳凰衛視等10餘家電視台專訪線索、有關部門內參素材和高校博士論文涉農調研重要參考資料,被其家人稱為宣傳覃祥官的「專業戶」。

     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毛澤東軍事思想學會會長、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副校長黃玉章中將曾題贈「銀苑土記者,人民好秀才」予以勉勵,《金融時報》《組織人事報》《新聞界》《宜昌工運》等報刊曾以《銀苑土記者,人民好秀才》為題對其事跡進行報道。


     老讀者、老訂戶、老通訊員——王永紅以「三老」身份結緣《中國文化報》30多年,在基層文化單位辛勤耕耘一輩子。

    他淳樸正直,甘為人梯,真誠為人,真情為文,碩果纍纍,早已成為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簡稱「五峯縣」)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最美文化人」。

    結緣文字,謳歌築路英雄  

     1942年6月,王永紅出生於五峰一個貧寒之家,從小愛好看書寫作,高中畢業後就有多篇作品見報。當過農民,歷任民辦教師、大隊會計、縣寫作組成員,縣文化館文學創作輔導幹部、副研究館員、鄉鎮文化分館館長等職,系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從事基層群眾文化工作一輩子,王永紅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文學新人,創作(主編)出版各類文藝、史志、調研作品300多萬字,並有眾多作品獲獎。去年再版的長篇小說《父愛》被著名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譽為「勵志和感恩的生動教材」。


    1969年,當時的五峯縣委寫作組相中王永紅,將他作為人才引進並解決招工指標。在全縣宣傳寫作「中樞機構」,王永紅如魚得水,不僅專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且每次都按時按質完成領導交辦的重大典型總結和調研報告等文字材料。

    1972年,相關部門根據王永紅個人意願和特長,將他調到縣文化館從事文學創作輔導和群眾文化工作,後被抽調至公路建設指揮部等臨時性機構搞政工宣傳,辦專欄、寫簡報、編印《戰地詩抄》、管理工地廣播室……整天忙得不亦樂乎。

    1976年至1977年,王永紅再次奉調位於鄰縣長陽境內龍潭溝的川漢天然氣管道公路五峰路段建設指揮部政工組,負責創辦《管建民兵》報紙和管理工地廣播站等宣傳文化工作。

       其間,他深入建設工地勞動,感受火熱生活,創作了大量謳歌築路民兵的優秀詩篇和新聞稿件。尤其是長篇人物通訊《龍潭壯歌——記英雄民兵營長向述榮》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不僅使英勇犧牲的向述榮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更讓2000多人的五峰民兵團築路先進事跡傳遍全省、享譽全國。

       此外,他還日夜加班,對民兵們的每篇來稿字斟句酌,優中選精,潤色把關,選編出版了《龍潭戰歌》詩集,並構思創作反映築路生活的長篇小說《在那風雲變幻的日子裏》。

       共產黨員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王永紅說,我是文化館的人,不論借到哪裏工作,都要把事情做好,為館裏爭光。「惟有文化與文學,才是我這輩子最鍾情和難以割捨的摯愛。」

      1983年,王永紅圓滿完成縣裏借調工作任務,婉謝幾個待遇優厚單位的熱情挽留,重回縣文化館履行輔導幹部職責。他總覺得耽誤太多,於是把主要精力放到創作、輔導業餘作者和主編縣內刊物上,工作態度、熱情和成績得到全館同志公認。
 
   伸張正義,保護文學作者  

     王永紅多年參與主編縣內文學刊物《山茶花》《天池》和《柴埠溪》等,經常有文學青年前來討教,他總是有求必應,耐心而又誠懇地進行輔導。

     久而久之,縣文化館創作輔導員「王老師」便聲名鵲起。

     經王永紅之手修改潤色後發表處女作的文學新人,說不清到底有多少,有的已經很有名氣,並通過作品改變人生求得更大發展。逢年過節,這些懂得感恩的「學生」都會從縣內外給他發來祝福問候信息。

     記得當年文壇「反資產階級自由化」,有人把一個剛剛上路的文學青年上綱上線,將她發表的一篇小說當成「自由化」負面典型,百般指責,又評又批,掀起好一陣風波。

     當時,這位優秀青年正在參加全縣招干考試,而且成績名列前茅。最終,卻因為那篇小說失去了被錄取的機會。

     對此,王永紅心中極為不平又不安,「這不是影響人家的前途嗎?」他認為,作品是經過他的手編發的,付印前又經過領導審核層層把關,「怎麼會成為『自由化』作品呢?」實事求是地說,雖然寫作技法上稚嫩了些,但一個十八九歲的小姑娘,絕無「顛覆」「否定」「詆毀」之意和「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

    「這些我敢拍胸脯替她保證。」王永紅堅定地說,並憤然站出來,在很多場合為她呼籲、澄清、正名,甚至親自給縣委宣傳部領導寫信說明情況。

     後來,事情終於弄清楚了,小姑娘幸運地走上了幹部崗位,如今已成長為一個有一定級別的領導幹部和頗具實力的作家。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姑娘每每提及此事,仍然充滿感激之情,視王永紅為生命中的「恩師」和「貴人」。


     人品,是最硬的底牌。當地文化人介紹說,王永紅的好人緣是厚道真誠,是在不溫不火、不暴不躁中透出的俠骨柔腸。無論他與什麼人相處,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都會得到師長、兄長般的尊重。「在他身上,沒有半點文人相輕的影子,只有『文人相親』」

  甘為綠葉,默默發掘「國寶 」

   五峯縣有個「國寶」級人物叫劉德培,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十大民間故事家」稱號,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其所講故事列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劉德培的出名,王永紅甘為綠葉護花紅,默默無聞做了大量發掘推介工作。1972年12月,自從當時剛到五峯縣文化館工作的王作棟發現劉德培之後,王永紅就跟隨他從事發掘工作。

    後來,王作棟調離五峯縣文化館回到其家鄉工作後,有關劉德培民間故事收集的具體事務就落在了王永紅身上。劉德培每次從鄉下到縣城,都由王永紅安排在縣文化館他家裏管吃管住,生活各方面照顧有加。劉德培講故事時,他就在一旁認真記錄。

   王永紅介紹,這期間,他在王作棟指導下,搜集、記錄、整理劉德培歌謠1000餘首,謎語800多則,故事不計其數。

   2004年,王永紅編著的27萬字專著《劉德培研究》正式出版。劉德培在他家所講故事,經其整理潤色後,大都編入《杜老么》《新笑府》《順藤牽寶》《五峰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北五峰卷》等公開出版書籍中。

    王作棟因發掘「國寶」有功,被提拔為宜昌市文聯副主席,並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而王永紅,依然還是縣文化館一名普通的文學創作輔導幹部,有人說他「盡給別人當陪襯」。

   對此,他平靜地說,劉德培是五峰人民的驕傲,自己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做好這些都是份內之事,「況且我還從王作棟先生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為他感到高興和自豪,我賺了。」 

   播灑文化,自建農家書樓  

  在五峰,說到農家書屋,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漁洋關鎮三房坪村王永紅的鄉村住宅「抱朴齋」和他自建的農家書屋。

   其實,這裏早已不是「書屋」,而是真正意義上的「書樓」。如今,這裏已掛上「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圖書館抱朴齋分館」的金色招牌。在王永紅家,到處都瀰漫着濃郁的書香氣息。

   一樓客廳,擺放着一沓沓整齊的書籍,都是新近購置和別人捐贈的書籍,除了中外著作,也有王永紅自己的新作。報刊夾上擺滿了10多種相關單位和個人贈閱的報紙、雜誌。

   幾年前,新媒體還未廣泛興起時,他每年都會省吃儉用,自費為農家書屋訂閱《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湖北日報》《三峽日報》《三峽晚報》《農村新報》等上10種報紙。

    「現在人們大都通過手機閱讀電子報刊,郵局每天再專為我家送報紙也很不方便,加之縣裏領導和讀者建議,我就採納他們意見再未訂報紙了,不過仍有全國各地文友長年給我贈閱雜誌和文摘類等周報,都是通過快遞公司送來的,這些報刊農家書屋用得着,鄉親們尤其是中老年讀者很喜歡看。」王永紅介紹說。

   「抱朴齋」二樓,大小5間書屋,分別為報刊閱覽室、圖書借閱室、科技和大眾書屋、珍藏書屋以及網絡書屋,足有100平方米以上,大廳書架上擺放着六七十種雜誌、數十種中外名著光碟和上萬冊圖書,琳琅滿目,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知識殿堂。

      在網絡閱覽室,還配有電腦、複印機等,經常有鄉鄰和學生到農家書屋借閱……介紹書刊、閱覽指導、登記借書,王永紅忙個不停。

     在閱覽室桌上,堆放着厚厚幾大本借閱登記簿,上面記載着從2004年至今所有被借書名、借閱者簽名、歸還時間等內容。粗略統計,前來農家書屋登記借閱者已達1萬多人次。

     2003年,王永紅從漁洋關鎮文化分館館長崗位上退休。他心系文化,怎麼也閒不住,仍繼續發揮餘熱回報家鄉父老。

     他的「抱朴齋」農家小院,距縣城漁洋關街區約10公里,相鄰村組的農民大多收入不高,文化和農技知識貧乏,信息相對閉塞。於是,他便立足自費征訂報刊和圖書,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向文朋詩友募捐報刊書籍,以豐富藏書,滿足鄉親們借閱。

     其農家書屋,從開辦初的百餘冊圖書,現已擁有各類圖書2萬多冊(套)、報紙合訂本20多種、期刊1000多冊。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為讓更多人吸取知識甘露,他先後轉贈圖書給其它農家書屋和學校共8000多冊。「讓書籍流動起來,閱讀才能達到最好效果。」王永紅對此開心無比。

     他自建農家書屋十幾年來,接待國家、省市及其他兄弟縣(市)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參觀逾百批,超兩千人次。時任湖北省政協主席宋育英來此調研後稱讚王永紅:「真正做到了貼近農民,是鄂西大山深處的一面文化旗幟。」 

     在這個遠離城市喧囂,溪水潺潺、鳥聲相伴的農家小院裏,王永紅用畢生精力,將自己的家園打造成一方精神高地,傳遞文化火種,福澤老少鄉親,贏得眾人交口稱讚。


  著述頗豐,刷新多個第一  

     王永紅一生鍾愛文學創作,年近耄耋仍筆耕不輟,先後創作發表詩歌、歌詞、散文、短、中、長篇小說共計100萬多字,著書10餘部。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絕景》《子虛村紀事》,中篇《水貓子》,長篇小說《享受父愛》及修訂本《父愛》。


     他主編的《中國民間故事全書·五峰卷》獲2010年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中篇小說《水貓子》《逮魚》分獲《草原》雜誌年度「草原文學獎」及《長江叢刊》2016年小說年度獎等。

     創作結碩果,崗位寫華章。退休之前,他作為文學創作輔導幹部和文化分館館長,本職工作更是可圈可點,令人稱道,先後獲得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全縣優秀人才、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等眾多榮譽稱號。

     早在2011年5月,王永紅家庭就被評為宜昌市首屆「十大書香之家」,當時大賽組委會曾這樣評價他——出身於農民家庭,卻對讀書情有獨鍾;工作在基層文化戰線,自辦農家書屋涵養一方百姓;從報刊中擷英取華,用無限真情回饋「三農」。

     五峯縣文化人代表、史志專家、資深編輯廖崇綱總結說,王永紅在全縣文化事業上不斷刷新多個第一和帶「最」的記錄——

     他創作出版了五峰第一部短篇小說《絕景》、第一部小小說集《子虛村記事》、第一部長篇小說《享受父愛》(2020年修訂再版時更名為《父愛》)、第一部文學評論集《評說<享受父愛>》、第一部舊體詩集《抱朴齋詩箋》,第一次整體推出100多萬字的三卷本文選。

     「這在五峰是刷新歷史,開創歷史的。」這些「第一」,不僅是他個人的光榮,也是五峰乃至荊楚大地文學征途上里程碑式的記錄。

(圖片由作者提供)

來源:胡振棟  印象紅磨坊

本網站所刊登的《大灣區報》上的新聞,版權歸《大灣區報》社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下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