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背景图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開幕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1-11-09 18:15:58    文字:【】【】【
粵港澳文史專家共繪文化「同心圓」

   【本報綜合消息11月8日,為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粵港澳三地文史研究的交流與合作,傳承創新嶺南文化,由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廣東省委統戰部指導,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與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澳門基金會、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城市大學參與協辦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在廣州舉行。

  本屆論壇主題為「嶺南文化與人文灣區」。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趙冰致辭,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主任(館長)楊漢卿等主持了研討會,近80位嘉賓出席論壇。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平原,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等6位專家視頻發言。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田豐、楊興鋒等19位專家學者現場發言。

  經廣東省社科院、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等機構協助組織,本屆論壇共收到論文110篇,從多方面闡述繼承弘揚嶺南文化與加強人文灣區建設的關係,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建言獻策。選定論文將在會後結集正式出版。

  傳承大灣區文化基因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認為,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安家瑤認為,從「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到英德青塘遺址,粵港澳大灣區近年在文物考古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未來嶺南文化的傳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田豐認為,嶺南人文精神是大灣區認同的基礎,是大灣區創新的動力,也是大灣區文化傳承的基因:「當代嶺南人文精神的建構,需要在多元文化前提下增進文化認同,營造開放包容的文化語境,建構充滿活力的世界文化高地。」

  廣東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李宗桂認為,務實、求新、敢闖、包容、開放、平和,是嶺南文化的根本性特質,也從本質上體現出嶺南文化的現代性。他表示,嶺南文化現代性的激活,能夠整合中外優秀文化精神,提升當代文化價值,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踐行、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建提供幫助。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血緣、歷史、文化、生活習慣同根同源。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認為,在人文灣區視野下,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應堅持「五位一體」,即從國史、國學(中華文化)、國情、國安、國語(普通話)等五方面推動開展「國民教育」。

  促進大灣區人文融合

  專家們還圍繞嶺南文化的傳承創新與人文灣區的建設提出具有建設性、可操作性的對策思路,包括綜合保護利用文化文物、開發內涵豐富的文旅產品和線路、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等方面。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鮮明的文化特色,更是一條連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無形紐帶。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認為,粵港澳三地應集中力量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為大灣區構建共同的思想紐帶。澳門基金會首席顧問楊開荊指出,以大灣區愛國學者故居或歷史活動為背景,推出文化旅遊路線,既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也可發展文化產業,合力打造愛國和文明精神兼具的「大灣區新家園」。

  廣東省文史館館員楊興鋒認為,粵港澳三地開展文史研究的交流合作有着堅實的基礎,有助增強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為人文灣區建設提供思想和知識支撐。他提議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史研究交流合作機制,通過運營「灣區文史」傳播矩陣等手段,有序推進灣區文史研究合作工程。
來源:南方日報
本網站所刊登的《大灣區報》上的新聞,版權歸《大灣區報》社所有。未經授權,禁止下載使用